左“隣”右“鄰”

前阵子朋友在微博发问“隣”跟“鄰”究竟有什么不一样,要怎么用,先大概查了一下汉字词典,结论比较一致:

  • “鄰”和“邻”分别是台湾规定的《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》和大陆规定的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》所收录的标准字,也就是说分别是两岸的标准用字。
  • “隣”字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标注为“鄰”的俗字,在现代汉语里也被定义为异体字。
  • “隣”字则是被收录在日本《改定常用汉字表》中(从最早的的《当用汉字表》到后来的《常用汉字表》一直都有收录),是日本规定的标准汉字。

现在问题来了(
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莫名其妙的字形差异…?

于是我稍稍考据了一下…

从很早很早以前的汉语考究的话,我翻了一下汉字叔叔的网站,“隣”这个字并不存在,而“鄰”可以搜索到六书和说文解字的篆体(其实最早的篆体邻字绝【】是个象形字吧!但是从说文的“鄰”字看来就已经很复杂了,它比较明显地变成了一个形声字。

所以中国古代貌似是没有“隣”这个字的,从比现在再早一点的字形分析,“阝”这个偏旁在以前其实是两个字,左“阝”是“阜”字简化而来,而右“阝”是“邑”字简化而来。“阜”的本意是土山,在甲骨文里是山崖边的石磴的样子,带有山的意思(后来又引申为多、大、有钱之类的意思),而“邑”的本意是国家

凡称人曰大国,凡自称曰敞邑。古国邑通称。

段玉裁注《左传》

后来也衍生为城邦、县城、人们聚集的地方的意思。

这样看下来的话,我也觉得使用带有好多人聚集地含义的邑字比较合适,而且其实…大概在汉朝出现隶书的时候,“阜”和“邑”就已经变成“阝”了…而一般认为汉字是公元5世纪大规模传入日本的,中国在这时大概已经是南北朝时期了。也就是说,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后,又发生了什么事,让鄰变成了隣……

大概翻了一下google,找到这么一篇文章——有鄰。前面跟我说的都差不多,当然他也提到自古以来日本就是多用“隣”而非“鄰”。当解释到“土山(阜)”还是“城邦(邑)”的问题的时候,说在以前中国的村庄,周围会用土围起来,每一家每一户也会用矮一点的墙墩围起来。也就是说,日本的围墙(垣根<–翻译过来一般指的是栅栏、植物做的围栏),在中国就是土墙嘛(中国以前建筑真的是这样的吗?!!)。然后作者把表音的“粦”字解释为一些东西排列在一起的意思,这样就把隣字也解释为很多人家排列到一起的意思了…

可喜可贺可喜可贺~

个人感觉上还是在汉字传入日本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,因为大多数是从朝鲜百济传入的,经过朝鲜人的“讹传”,会出现一两个误字也很正常(何况按照前文的解释,个人感觉那种建筑风格更接近于朝鲜而非中原…所以也许在他们眼里,那就是“正字”)。

总之结论上这两个字还是可以视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,而在使用的时候请回头看一开始的结论…

本部落格采用DISQUS评论系统,如果您无法见到留言框,可前往我的GitHub微博提Issue(留言)。
为您带来了不便我也很尴尬╮(╯_╰)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