醍醐灌奶酪

某次和朋友去逛吃,在北京有一种名为“老北京奶酪”的食物,吃起来其实有点像老酸奶…虽然一直以来对于“奶酪”的印象应该是停留在《猫和老鼠》里面 Jerry 最爱的那个黄色的长满了洞洞的玩意儿,但是基于近年来对食物的不断深入的认识及体验,我知道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!

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中国人吃乳制品的历史没有很长,因为中国作为农耕社会,并不需要大量从奶中获取营养,也不需要把奶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形态,而作为主要奶源的牛,在中国也是主要用来帮助种植,而非取奶饮用。虽然也会有家里的牛下了仔顺道尝尝奶味,但像奶酪这种高热量的食物,出自游牧民族的可能性明显要高很多。

而从汉字本身来看,说得上与乳制品相关的字,除了乳和奶,也就剩下酪、醍醐、酥这些,而从偏旁看来都能看明白,这些字都是源于酿酒,而非奶了。这应该大概可以反映出,乳制品的制作与酿造有一定的关联。再稍微查一下资料,就会发现,醐这个字出现得要比醍晚得多。大概是南北朝时期,出现了关于乳制品的文字记载,《齐民要术》里也专门写了制酪与干酪(还有马酪…用驴奶和马奶混合做的,想想觉得有点酸爽…),也基本上是同期,出现了“醍醐”一词。

在南北朝时期的“醍醐”一词有两个意思,其一是梵文मण्डल(máṇḍala,曼荼罗)的音译(不要问我为什么听起来不像),另外一个意思则是某种…美发用品(《魏书》列传九十《西域》记载)。而在唐朝,胡风盛行之时,奶酪也就随之一道来到中国。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中写道“譬如从牛出乳,从乳出酪,从酪出生酥,从生酥出熟酥,从熟酥出醍醐。醍醐最上,若有服者众病皆除,所有诸药悉入其中。”,这里已经基本上有了乳制品从奶到奶酪的制作过程,而这段话本来是用以比喻人在修行佛法时的差别。既然可以拿来当作喻体,可见那时候的乳制品及其做法已经是无人不知了。

佛教的“醍醐”本身并非意指精华,而是指某种真实(精髓),然而随着佛教的普及推广与发展,“醍醐”也开始逐渐有了褒义,比如白居易的《嗟髮落》(也不知道哪个白痴百科写成嗟落发害我找半天…)“有如醍醐灌,坐受清涼樂。”(不过我是觉得这首诗可以送给谢顶的各位男性同胞……)。醍醐作为佛教用语,和“灌顶”这样的佛教用语组合也就不难理解了,虽说佛教体系中并没有把“醍醐”和“灌顶”组合起来使用的说法,但是在《敦煌變文集》中出现了这样的组合

又所蒙處分,令問維摩,聞名之如露入心,共語似醍醐灌頂。

原文中除此以外提到“醍醐”的地方,仍指它是某种“饮品”。所以醍醐究竟是个什么鬼!!!

说到这里,不得不稍微讲一下乳制品…虽然说到牛奶酸奶奶油奶酪黄油什么的,我们似乎都知道一二,但是又说不清楚。之前研究烘焙糕点的时候,光选材料就搞得人一个头三个大,所有中文的讲烘焙、糕点的论坛里,初心向的问答一定有关于如何区分、选择、使用各类乳制品的帖子…继续上图(点图放大):

Translate frome wikipedia

这张图基本涵盖了西方乳制品的所有种类…在做这张图的时候,我发现造成中文圈乳制品如此之混乱的罪魁祸首,大概是…翻译问题!!比如 Butter,大陆一般叫黄油,而香港叫它黄油,台湾叫奶油…但是大陆的奶油是 Cream,在台湾被称作鲜奶油,而在香港又被称为奶油或者忌廉(指 wipiing cream)…图基本上按照简中翻译做的,但是像保久乳这种,一看就知道是台湾翻译(但是不影响理解就先算了)……总之为了避免理解偏差,我都附了英文在上面…

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下,一个是 Soured milk 和 Yogurt,我都翻译成了酸奶…台湾把后者称作优格,但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,后者必须叫酸奶…)。另外一个重名的地方是酸奶油(Schmand 和 Sour cream),我查过,这两个东西确实是一个东西…主要区别是脂肪含量不同,后者少一些,顺便我很喜欢吃酸奶油 ><!!!这里我唯一没有写进去的是脂肪含量,这也是不同奶油、黄油之间的主要区别,因为会影响到烘焙时所需要的一些特性,所以在糕点制作上比较重要,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原图

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,牛奶主要有两条进化线(…),第一个是通过真菌或凝乳酶使之凝结,逐步变成干酪(奶酪),另一个是通过搅拌分离获得奶油进而获得黄油。现在我们可以先看看齐民要术了:

作酪法:〈牛羊乳皆得。別作、和作隨人意。 牛產日,即粉穀如米屑,多著水煮,則作薄粥,待冷飲牛。牛若不飲者,莫與水,明日渴自飲。 牛產三日,以繩絞牛項、脛,令遍身脈脹,倒地即縛,以手痛挼乳核令破,以腳二七遍蹴乳房,然後解放。羊產三日,直以手挼核令破,不以腳蹴。若不如此破核者,乳脈細微,攝身則閉;核破脈開,捋乳易得。曾經破核後產者,不須復治。 牛產五日外,羊十日外,羔、犢得乳力強健,能噉水草,然後取乳。捋乳之時,須人斟酌:三分之中,當留一分,以與羔、犢。若取乳太早,及不留一分乳者,羔、犢瘦死。 三月末,四月初,牛羊飽草,便可作酪,以收其利,至八月末止。從九月一日後,止可小小供食,不得多作:天寒草枯,牛羊漸瘦故也。 大作酪時,日暮,牛羊還,即間羔犢別著一處,凌旦早放,母子別群,至日東南角,噉露草飽,驅歸捋之。訖,還放之,聽羔犢隨母。日暮還別。如此得乳多,牛羊不瘦。若不早放先捋者,比竟,日高則露解,常食燥草,無復膏潤,非直漸瘦,得乳亦少。 捋訖,於鐺釜中緩火煎之——火急則著底焦。常以正月、二月預收乾牛羊矢煎乳,第一好:草既灰汁,柴又喜焦;乾糞火軟,無此二患。常以杓揚乳,勿令溢出;時復徹底縱橫直勾,慎勿圓攪,圓攪喜斷。亦勿口吹,吹則解。四五沸便止。瀉著盆中,勿便揚之。待小冷,掠取乳皮,著別器中,以為酥。 屈木為棬,以張生絹袋子,濾熟乳,著瓦瓶子中臥之。新瓶即直用之,不燒。若舊瓶已曾臥酪者,每臥酪時,輒須灰火中燒瓶,令津出,迴轉燒之,皆使周匝熱徹,好乾,待冷乃用。不燒者,有潤氣,則酪斷不成。若日日燒瓶,酪猶有斷者,作酪屋中有蛇、蝦蟆故也。宜燒人髮,羊牛角以辟之,聞臭氣則去矣。 其臥酪待冷暖之節,溫溫小暖於人體為合宜適。熱臥則酪醋,傷冷則難成。 濾乳訖,以先成甜酪為酵——大率熟乳一升,用酪半匙——著杓中,以匙痛攪令散,瀉著熟乳中,仍以杓攪使均調。以氊、絮之屬,茹瓶令暖。良久,以單布蓋之。明旦酪成。 若去城中遠,無熟酪作酵者,急揄醋飧,研熟以為酵——大率一斗乳,下一匙飧——攪令均調,亦得成。其酢酪為酵者,酪亦醋;甜酵傷多,酪亦醋。 其六七月中作者,臥時令如人體,直置冷地,不須溫茹。冬天作者,臥時少令熱於人體,降於餘月,茹令極熱。〉

齐民要术卷六 養羊第五十七

这段话大意就是挤出来的奶(前面1/3都在讲怎么挤奶…)加热,晾凉后的奶皮是“酥”,然后放到一个瓶子里发酵,发酵成固体之后就是酪了,而刚发酵成的甜酪又可以作为酵母制作之后的酪。之后书里还描述了做干酪、湿酪,以及抨酥的做法…在开元盛世的时候,乳制品的做法随着朝鲜人传入日本,到现在都还有传统的“酥”(飛鳥の蘇)的做法保留(不都说想看长安就去京都…),大概就是一直煮牛奶,煮到水分全煮掉之后放进冰箱,过一晚拿出来的就是日本的酥了(嗯,目测已经不是中国的酥了),从色泽和质地上来看,是属于奶酪的。

那么回来看醍醐,明朝李时珍的《本草綱目》写了酪、酥与醍醐的做法,其中关于醍醐的部分,《本草》说:“醍醐出酥中,乃酥之精液也。好酥一石,有三四升醍醐。”,明清时候 1 石(dàn)是 100 升(跟现在的升一样),然后他援引了很多中说法:韓保升曰︰一說︰在酥中,盛冬不凝、盛夏不融者,是也。宗奭曰︰作酪時,上一重凝者為酪面,酪面上,其色如油者為醍醐。熬之即出,不可多得,極甘美,用處亦少。 曰︰醍醐乃酪之漿。凡用以重綿濾過,銅器煎三兩沸用。藏器曰︰此物性滑,物盛皆透,惟雞子殼及壺蘆盛之,乃不出也。

再翻明朝以前(主要是唐前后的)的文献就不太容易找得到醍醐的定义了…所以现在能搜到的醍醐主要也就是《本草》提到的几种说法了:奶酪上面像油一样的东西;或者是酥的精华…在《敦煌變文集》中所说的醍醐是用来饮用的,《本草》中比较明确的一点也说是产量非常低…可以喝的,油一样…个人估测了一下,大约是乳清黄油、乳清奶酪或液体黄油中的某一个分支……嗯,没有更多证据了…………

终于回归正题…我其实一开始只是想知道我吃的奶酪究竟是哪种…下面来大概分析一下(顺手把我国主要常见的乳制品都列了一下…出门左转有淘宝………

宫廷奶酪:北京小吃,满清入关之后带来的,宫廷奶酪是用米酒或者酒酿制成的,主要是利用了酒中所含有的真菌进行凝乳,因为有细菌发酵过程,所以属于第一支进化线,也就是说,宫廷奶酪是介于酸奶到半凝乳之间的某种产物~

双皮奶&姜汁撞奶:南方传统食物,属于汉民小吃,据说最早用的是水牛奶。双皮奶是使用蛋清加热凝结,姜汁撞奶是使用姜汁来使乳糖凝结。准确说来前者并不在上面的表里,而后者应该属于鲜奶酪~

酥油茶:藏民饮品。把牛奶(大概是牦牛奶?)或者羊奶加热后捶打分离,将脂肪单独提取出来制成酥油。对照上面的图…酥油应该是属于黄油的某一种~

奶卷 \ 奶豆腐 \ 奶渣:奶卷也是北京小吃,估计同样是满清带来的,奶豆腐是内蒙古小吃,而奶渣是西藏小吃(同属游牧民族呀)。奶卷是把做到一半的宫廷奶酪过滤掉水分制成的,奶豆腐则分成酸奶滤水和制酥油剩下的奶滤水制成的两种,奶渣是制作酥油茶后剩下的成分制成…虽然名字不同做法都略有区别,但基本上都属于凝乳这一行列的。

乳扇: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小吃,用山羊奶与酸水同煮,把凝结成块的奶捞起来晾干就成了乳扇。酸水中应该含有某种凝乳酶,因此乳扇应该属于干酪这一支。
乳扇的做法

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…其实也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。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我也逐渐意识到,中国的乳制品种类确实并不比西方的少,只是因为生活环境与习惯的不同,其形态与我们平时所习惯的有所不同罢了。使用不同的凝乳采取不同的顺序发酵都能为乳制品带来不同的风味,加上其本身品质的多变性(根据产奶者的身体情况,其产下的奶的成分也会有所变化),进而影响口味和口感,才是乳制品丰富多变的魅力所在。

最后说句题外话,一说到乳制品就一定会有乳糖不耐受患者跳出来大喊与我无关…其实我本人也是乳糖不耐受的受害者,幼儿园每天喝鲜牛奶简直是不堪回首的记忆,大概感觉就是让我喝药都比喝牛奶痛快。但是随着乳制品加工(掺水?)技术的不断发展,也有了很多对乳糖不耐受患者更加友好的选择。从奶本身来说…现在市售的大部分鲜奶对我已经没有什么威力可言了,感觉就像奶粉冲的一样。从加工原理来看,酸奶家族和部分奶酪,奶油以及黄油所含乳糖都是较少的,量力而行的话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…当然还是因人而异啦~


延伸材料:

  • List of dairy products—— 英文wiki的乳制品列表,里面提到了“醍醐”(Daigo)和“酥”(So),然而产地都标注的是日本…我国的战士去哪了!!!!当然主要就是个世界各地乳制品一览(说到头做法还不是大同小异…)
  • 古代 012 古代の酥(そ)・蘇(そ)—— 一个日文网站,原地址已经不可考了,现在只能用 Wayback Machine 看到远在 09 年的存档了…日本人通常认为日本的酥就是所谓的醍醐,但是这位作者一路考证下来,认为醍醐是根本不存在的食物,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的,最棒的乳制品的概念性的存在。不管是哪个我都不同意啦(摔!
  • 《中国传统乳制品加工与质量控制》ISBN: 9787501963904—— QwQ 找资料的时候看到的…网上搜不到电子版,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去图书馆借这本出来看,光看目录和第一章预览就觉得好有看头啊啊啊啊!(如果有哪位看过请务必在豆瓣上添加读后感2333……
本部落格采用DISQUS评论系统,如果您无法见到留言框,可前往我的GitHub微博提Issue(留言)。
为您带来了不便我也很尴尬╮(╯_╰)╭